axure商城

需求优先级 —— 资源分配最优化

在上一节的需求确立环节过后,我们拥有了一个庞大的需求管理文档(需求池),但里面夹杂着海量且无序的需求。而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给这些需求的优先级进行排序,力图将需求性价比最大化。

优先级是判断需求排期的一个重要指标,之所以要对需求划分排序,主要是为了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一方面,互联网行业瞬息万变,企业讲究敏捷迭代、小步快跑,有利于取得优势;另一方面,公司资源总是有限的,尤其技术资源,所以我们更希望解决刚需价值问题。

 

需求优先级 —— 资源分配最优化
 

全文共 2800 字,阅读需要 9 分钟

 

需求优先级排序是需求确立的下一个环节,也是整个需求环节的第二步。在此过程中,我们要遵守优先级的核心原则:

  • 资源分配最优化,需求性价比最大化

为了梳理清楚需求排序的整体思维框架,便于宏观对其进行了解,于是汇总了相关的知识脉络,如下图所示:

需求优先级 —— 资源分配最优化

前言

在产品经理日常工作中,会用到丰富多样的需求优先级排序方法,而其中最为常规、实用的有下列四种:
  • 重要-紧急四象限模型
  • 需求价值模型
  • 性价比排序法
  • Kano模型

通过上述方法分析过后,我们将对需求打包处理。综合考虑优先级和开发量这两点至关重要的因素,确定下一版本迭代的内容都有哪些

在此基础之上,一些大型公司还会有最后一步,是有关BRD方面 —— 商业需求文档的撰写。对于大型公司来说,各方面资源虽然优质且丰富,但对应的项目数量也是令人咂舌的。如何为了项目开展争取到更多资源,成了BRD的重要存在意义。而只有得到高层领导的认可,且具有可观商业价值的项目,资源才会源源不断的涌入

一、优先级排序方法

1、重要-紧急四象限模型

可以根据重要、紧急的程度,分别对这两项采取1-10分的打分。然后通过Excel等表单应用建立坐标系,并用气泡图的展示形式,从而获取各需求的程度模型。如下图所示:

需求优先级 —— 资源分配最优化
优先级: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 

2、需求价值模型

分为两个方面,用户价值和公司价值。按照公司发展到不同阶段时,所看重的价值方向来划分决定的。其方法可参照上述【四象限模型】打分形式,并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及时改变方向

优先级:先满足用户价值,再实现公司价值

其实,需求价值在某些维度上约等于产品价值,由此可以引出知名互联网大咖俞军曾所提出的产品公式:

产品价值 =(新体验 – 旧体验)- 迁移成本

这个公式的具体用法会在之后的文章里进行解读

 

3、性价比排序法

所谓性价比,一般是用于比较同类物品的性能、价格等方面。在需求层面,我们主要用于表示商业价值与开发成本之间的关系。这是日常工作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定量评估各需求的性价比,进而实现排序分配最优化

 

(1)商业价值

  •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或者高层领导协商作为依据,按1~5分打分的形式,得出相应价值
  • 也可以按照拉新用户数或者资金上的盈利,把其换算成同一标准单位,从而进行比较。比如获取一个用户的成本是5元,那么就能直接把用户数与盈利额之间架起桥梁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有关单用户成本的定义。以往我们存在一个误区,觉得单用户成本=运营活动的钱 / 新增用户数。比如公司花1万元运营活动,新增了200名用户,那单用户成本就是50元

如果套用上述的公式,公司花费1万元进行拉新,3个月拉来200名用户和1个月拉来200名用户的单用户成本是一样的。而事实上,还需要考虑时间成本

 

在上述例子中,存在明显错误。首先,公司正常维持1个月和3个月的费用相差,就是个庞大的数字。其次,在互联网时代,烧钱抢占市场才是王道,时间不会等任何人。所以正确的计算方式如下所示:

单用户成本 = [ 运营活动费用 计算期内公司支出的正常维持费用(比如一个月内,公司发出的工资、水电费等)] / 新增用户数

上述公式中,公司正常维持费用和所用时间是正相关。所以,从侧面角度也印证了时间是一个需要重视的维度

 

(2)开发量

开发量是指一个需求实现需要多少的人力、物力。因为在需求开发之前,我们一般都会找到相应模块的开发人员,探讨对应需求的开发周期

统一开发量的单位为:人天

比如一个需求需要10个人工作15天才能完成,那么这个需求的开发量记为150人天

 

(3)性价比

最后套用公式:性价比=商业价值/开发量,从而量化比较各需求的价值,实现需求优先级的排序

 

4、Kano模型

该模型主要用于需求分类和排序,通过分析用户满意度与需求实现情况的关联,找出两者间的非线性关系。排序方式分为以下三种:

基本型需求:这类是最基础的需求,比如手机里的打电话和短信功能

重点:这类需求解决后只能消除不满,不能升高用户满意度

 

期望型需求:这类是用户期待的需求。如果满足这类需求,则会让用户高兴;不满足,则失望。一般情况下,用户都会对一款产品有所期望,比如更多的内存、更快的处理速度等

重点:这类需求满足的越多,用户满意度越高

 

兴奋型需求:这类是用户通常想不到的需求,拥有之后,会让他们眼前一亮。如果用户体验还很不错,则会引起自发传播效应

重点:在解决前两类需求后,可以分配资源做这部分

用户满意度与需求实现程度间的关联,汇总如下图所示:

需求优先级 —— 资源分配最优化
优先级: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兴奋型需求 

二、需求打包

经过前一阶段的优先级排序工作,我们就可以在需求管理文档中填入商业价值、开发量、性价比等内容,并按需求性价比从高到低排列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是有相对固定的迭代周期,一般为2-4周迭代一次。当然,在项目开始初期,我们也曾有过一周迭代一次、更甚一周迭代两次的时候,这时就会涉及到敏捷开发相关问题

有关敏捷开发的问题,在之后项目把控的文章会深入讨论,这里只提一句:产品迭代上线的时间最好为周二至周四,因为如果在线上使用出现问题,也可以立即进行补救,不会导致占用周末时间来救火的情况

 

以相对固定的迭代周期为例,我们需要在阶段迭代完成后,梳理出下一阶段所要开发的需求内容。这里就需要参考性价比以及开发量了,要做到:先根据性价比决定优先顺序,再叠加开发量累计到达迭代周期范围

比如,我们是2周进行一次固定迭代,那么依次选择性价比高的前几位,并累加开发量直到满足2周任务时间为止,则本次迭代内容就是上述这些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一定要预留一段应急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有2-3天的富裕,防止突如其来的需求打乱原先制定的计划。不过说实话,这是常态在所难免…

 

三、商业需求文档BRD

最后来讲一下有关BRD的内容,它的意义在于,在项目初期争取开发资源时提供一臂之力。但事实上,除了大公司可能会需要,像一般的小公司都会忽视BRD的存在价值如果身为产品经理的你,想提高自己的眼界,向更高层级进发,那么非常有必要对BRD的思维框架有所了解。可能不需要你会写,但应该借鉴的是它所思考的方向和视角

网上有关BRD的模板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还是从商业层面对未来要做的功能、实现的价值展开联想,主要分为以下6方面内容:

  1. 项目背景从行业或企业层面分析我们为什么做,行业分析参考PEST模型,企业自身分析参考SWOT模型、波特五力图
  2. 商业价值使用量化说明方式,具体能带来什么
  3. 功能需求围绕做什么、做多少展开
  4. 非功能需求交互、设计等除搭建功能以外的需求
  5. 资源评估针对现有资源,评估各需求开发量,并合理分配
  6. 风险与对策项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BRD中需要的部分内容,也是需求打包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所以可以在需求打包前就把上述问题都想清楚

 

小结

本文针对需求优先级排序的知识点及流程方法进行了汇总,它是需求环节的中间步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还需要对已确定迭代的需求进行功能转化,经历从表象需求到实际目标再到用户价值观最后转化为产品功能的整体流程,这就是需求转化

下节将会对需求转化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

 
需求优先级 —— 资源分配最优化

态度奠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如何确立需求并进行需求管理

2019-9-16 2:13:17

产品经理

需求转化 —— 深入浅出设计产品

2019-9-25 16:27:41

axure商城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