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是需求之源,产品经理作为用户与产品的中间人,负责把用户的需求语言转化为开发能听懂的设计语言。
围绕需求的工作会伴随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这一路上,我们会遇见形形色色的需求。那么,如何在错综复杂的需求面前找到用户的核心痛点?需求作为我们和用户沟通的桥梁,我们又该如何对它进行管理?
全文共 2500 字,阅读需要 8 分钟
需求确立是产品在所有工作开始前的第一步,既是为了我们更好的理解用户想法,又能指导我们在之后的设计中有的放矢,以下是有关需求确立的干货知识
- 步骤:采集、分析、筛选
- 作用:汇总价值需求,剔除无用需求
- 产出:需求管理文档(需求池)
- 需求数量:少→多→少
为了梳理清楚需求确立的整体思维框架,便于宏观对其进行了解,于是汇总了相关的知识脉络,如下图所示:
前言
在需求确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保证:对于需求,先尽可能多的收集,再尽可能多的放弃。虽然表面看上去是在做无用功,但当你完成该过程后会对用户和产品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只有收集到的信息足够丰富多样时,我们才能更懂用户所想。需求数量是先增后减的,在此基础上,你看待产品也是愈发立体全面的,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需求被采集来之后,我们还要通过分析和筛选对需求初步过滤,处理过后剩下的都是有价值的需求。当然,它们不可能全被解决,但是你有必要把这些得来不易的结晶都整理出来,以备不时之需。这就是需求确立之后的产出物:需求管理文档
1、需求采集
需求采集是指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渠道,收集到产品相关的信息反馈。根据收集形式的差别,主要归纳为两大类:一种是高级全面型,另一种是日常敏捷型
高级全面型:适用于已经成熟的大公司,相较小公司而言,它们有足够多的竞争优势和行业资源,也能用十年磨一剑的心态去精雕细琢一个产品。在产品设计层面更偏向从0-1搭建功能或产品,由于没有前车之鉴,所以我们更应该多花时间去链接产品与用户
高级全面型共分为4种收集渠道
1.用户访谈:找寻目标用户并近距离接触,最好是以会面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电话沟通等途径增进了解,目的是通过交谈了解用户真实感受
优点:借助沟通,深入了解目标用户痛点
缺点:花费时间长,如果非目标用户,则会对结果产生负面影响
2.调查问卷:通过线上问卷的形式(有实体的也可以线下收集,但会增加统计工作量),设置一些有关产品功能、使用方面的问题。最终通过统计收集来的问卷信息,获取用户需求分布并直观解读各项数据情况
优点:数据量级高,可以定量了解潜在需求
缺点:可能出现非目标用户造成结果偏差
3.可用性测试:制作高保真demo或可操作原型提供给目标用户试用,观察用户操作使用过程,并诱导用户说出操作原因
优点:用户操作直观展示,便于找出功能、界面设计的不足
缺点:增加额外工作成本,很难还原特定需求场景
4.数据分析:对前端 后端设置埋点,统计并记录用户与产品相关联的数据信息,如按钮点击、UV、PV等
优点:用户可能会“骗”我们,但数据不会,通过数据指导业务发展
缺点:成本较高,对于数据的监控是一项大工程,尤其是当用户量级很高时
上述有关高级全面收集法的使用阶段可以参考Z模型,分为两个维度、四个象限,如下图所示,
其中维度是定性→定量(需求属性)、说→做(用户行为)
在从0-1搭建产品时,可以根据每个时间节点的不同,选择不一样的需求收集方法,进而了解阶段目标,更好的进行设计工作
在确定了想法后进行用户访谈,为的是通过目标用户验证需求真伪→在功能设计前设置调查问卷,可以根据用户反馈来调整功能需求的优先级→在开发完成后约用户进行可用性测试,防止做出用户体验不好的功能→在应用上线后采用数据分析,验证产品价值并借助数据指导业务
日常敏捷型:适用于还在摸索前进的创业型公司,80%左右的需求都是来源于此,是我们日常工作中最为常见的需求采集方法。根据渠道来源主要分为两类:一手需求、二手需求
日常敏捷型共分为2种属性
- 一手需求:通过用户反馈直接收集来的需求,更能代表用户的真实想法,且没有经过渠道二次加工。收集途径大部分为:应用商店的app评价或者应用里自带的‘信息反馈’功能
- 二手需求:来自团队内部的需求,多源于老板、开发团队、客服部门、营销团队,典型的话术就是“我认为用户需要这个功能…”
2、需求分析
需求采集阶段完成后,你就会惊喜的发现,需求铺天盖地而来,但面对五花八门的需求该如何取舍,这可就是一门学问了
在需求分析阶段,我们要做的是对需求初步挖掘,目的是找出用户的实际心理需求。在此过程中,实现对需求从标到本的剖析,探究表象背后的真实目的。虽然看上去很高深,其实,最终的分析结果只决定该需求是否有被记录下来的必要
就像用户需要一匹马(需求),在对用户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之后,发现他其实是想更快的前往某地(目标)。而我们的工作,正是服务于那些有出行要求的人。我们有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此基础之上,让用户能通过我们提供的方式更好的出行。那么,这个需求就有必要被记录下来
3、需求筛选
需求确立的最后一步,就是对一些伪需求、没有实现价值的需求进行剔除。在需求分析阶段,我们已经对收集来的需求有了初步认识,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而在筛选阶段,我们是对需求做“减法”、做归类。
核心就是:剔除无用需求,对有类似痛点的需求进行合并,提炼有价值需求,帮助需求库“瘦身”
在工作中,较常见的无用需求分为两类:
- 个例需求:个别用户对产品功能、操作体验的不满,因为一个产品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喜好,要以价值观为导向去服务大多数用户
- 与产品战略相悖:用户提出的需求与产品的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这就需要在战略目标与用户需求上进行取舍。比如,产品的战略目标是打造全网最全知识库,而有些用户的需求是去除冷门知识
为了实现需求的统一管理,便于之后追溯时能还原需求原貌,可以根据业务需要,自定义需求收集内容,可参见下图:
详细说一下里面几个相对重要项:
- 需求内容:尽量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需求内容,并且要保证概括的全面,以防理解产生歧义。如果担心描述不全,可以借用5W模型(拆分自5W2H模型)who 目标用户是谁what 有什么需求
where 在何种场景下
why 为什么要做(需求)
when 什么时候要
- 对接人:提出或收集这个需求的人
- 优先级:按权重法,日常工作中分为1~5级
- 需求状态:已发布、已拒绝、待讨论、待排期
- 需求文档:之前我们都是使用语雀作为协作工具,直接附上链接地址
当然,上面有的信息在需求确立阶段是无法全部填写的,但为了便于管理需求,在需要的时候拿来就用,记录汇总的工作还是很有必要的
小结
本文针对需求确立的知识点及流程方法进行了汇总,而这只是需求环节中的第一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还需要对已归纳整理好的需求进行再分析,进而按照权重比排列出需求优先级。
下节将会对需求优先级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
更多文章详见个人公众号:产品是champion
态度奠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